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诸葛亮:绕不开的襄阳南阳

    信息发布者:haxcxcfh_4f11bl1nntg
    2020-01-08 14:49:58   转载

    卧龙起于汉水边

    卧龙深处——襄阳古隆中 摄影 / 邓少宏

    未及弱冠的诸葛亮没有想到他小小年纪就会离开家乡山东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,更想不到几年后又辗转千里来到汉水边一个叫襄阳的地方。

    这是公元 194 年。跟着叔叔在豫章(今江西南昌)生活的诸葛亮,因为叔叔丢了工作,只好随叔叔前往荆州,投奔荆州一把手刘表,一同前往的还有他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。 

    从南昌到襄阳,二千里官道或水路。没有牛车,用脚丈量,需要几个月的时间。13 岁的懵懂少年,父母双亡,生活颠沛流离,心中早就充满了凄惶。一路风餐露宿,自然会联想起幼年 时家乡被战乱摧残的悲惨境象。为什么这样永无宁日?谁才该是天下共主?如何才能济世安邦?这些阔大的问题或许就在这个时候悄悄植入少年敏感的心灵。

    幸运的是他们即将到达的襄阳,却是乱世中的一个宁州。刘表把荆州治所搬到襄阳后, 内抑宗贼,外杀劲敌,同时妥善安置流民,大力兴办教育,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安居乐业,豪强心悦诚服。 

    叔叔诸葛玄与刘表是故交。他们一家来到襄阳,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接待,安顿他们住下后,又牵线诸葛亮的两个姐姐,一个嫁给了当地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,一个嫁给了另一豪门子弟蒯祺。诸葛一家很快与襄阳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。 

    诸葛亮和弟弟一起进了学堂,和崔州平、石广元、徐庶、孟公威成为同学。初进学堂的诸葛亮,无比珍惜这种安宁的学习环境,很快也显露 出他过人的智慧。襄阳本地流传着一则“喂鸡 求学”的故事,说的是诸葛亮跟水镜先生学习兵法的时候,因为先生家的公鸡一到晌午就啼叫三声,提示先生该下课了。诸葛亮想多听些内容,就悄悄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,装上小米。 每当晌午快到时,他就偷偷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。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,就忘了啼叫,只顾啄食。刚刚啄完,诸葛亮又撒一把,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,这样水镜先生就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。 

  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最后,教过他的庞德公、司马徽、黄承彦都和他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。庞德公尤其喜欢他,给他和侄儿庞统各取了外号:一个叫“卧龙”,一个叫“凤雏”。

     一晃几年过去,诸葛亮十七岁了,叔父突然去世,失去依靠的他便带着弟弟一起来到襄阳城西的隆中,靠躬耕维持生计。几十亩地,一处房舍,平时日,诸葛亮或劳动,或四处游学。他和好友们聚在一起,纵谈天下大事,然后神秘地对崔州平、徐庶、孟公威说:“你们三个将来都可以当刺史,当郡守。”好友们反问他能当什么官,诸葛亮笑而不答,起身搬过古琴,吟起《梁父吟》。清越之声,袅袅不绝,倾诉着他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。 

    古隆中诸葛亮躬耕地 摄影 / 邓少宏

    住在隆中的诸葛亮已经一表人才、声名远播,他像明星一样吸引了众多的目光。老师黄承彦亲自上门提亲,推荐女儿黄月英,一个乳名叫阿丑的姑娘。老师无比矜持地对弟子说:“我女儿相貌一般,但才学可以配你!”先生这样说,是有十足把握的。黄家在当地,可非一般家庭——黄承彦的妻子蔡氏与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,而蔡氏姐妹的兄弟蔡瑁,当时正统管着荆州的军马……于是,通过这门婚姻,诸葛亮跻身豪门圈,为获取更多信息、资源,为厘清天下大势打下了基础。他如卧龙一样静静地蜇伏在汉水边,等待贤主的来访……

    诸葛大名垂宇宙

    以军事才能登上政治舞台的诸葛亮没有想到,他短短 53 年的人生,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创作主题。 

    魏晋之际,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还褒贬不一。到东晋南北朝时期,对诸葛亮的赞扬渐渐升温。最早咏怀诸葛亮的诗歌,是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命参军李兴写的《祭诸葛 丞相文》,这时诸葛亮去世刚刚 70 年。此后不久,东晋升平五年(361),荆州刺史别驾习凿齿以老乡的身份来到隆中。此时的诸葛故居,已经不再是一片废墟,而是经过修葺,面目一新,和庙宇一样堂皇。习凿齿深感欣慰,写下了一篇《诸葛武侯故宅铭》:

    达人有作,振此颓风,雕薄蔚采,鸱阑惟 丰,义范苍生,道格时雄,自格爰止,于焉盘桓, 躬耕西亩,永啸东峦,迹逸中林,神凝岩端,罔 窥其奥,谁测斯欢,堂堂伟匠,婉翮扬朝,倾岩 搜宝,高罗九霄,庆云集矣,鸾驾亦招。

    这篇怀念文章,一改《三国志》尊魏的倾向,首次提出“帝蜀寇魏”的观念,如同一声惊雷,表达了习氏不同凡响的历史观和价值倾向。 

    历史慢慢行进到唐朝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文化艺术的繁荣,以诸葛亮为题材的市人小说逐渐流行,诸葛亮的事迹不 断被演义,最后变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智慧化身、 忠君典范、道德模范,极大地影响了后世。官员文人,纷纷提笔;升斗小民,日夜兼程,莫不以能写诸葛亮、吊诸葛亮为快事。 

    襄阳古隆中牌坊 摄影 / 郭伏才

    唐开元年间,身为大唐宰相的张九龄来到襄阳,登上了岘山。遥想起狼烟四起的前朝,他百感交集:

    蜀相吟安在,羊公碣已磨。 

    令图犹寂寞,嘉会亦蹉跎。 

    ——《登襄阳岘山》

    半个老乡杜甫是吊古伤今的高手。他不忘诸葛亮的功劳,提笔写下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”的千古名句, 以示最真诚的敬意。这还不够,他还频频隔空向诸葛亮表达着最深切的追念和最热烈的仰慕:

    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 

    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
     ——《蜀相》

    诸葛大名垂宇宙。宗臣遗像肃清高。 

    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

    ——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五》

    杜甫虽然怀有“致君尧舜上”的政治理想,但他仕途坎坷,抱负无法施展。他写下《蜀相》 这首诗时,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。目睹国势艰危,生灵涂炭,而自身又报国无门时,他对开创基业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,只有仰慕和敬重。 “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”这两句诗刻在隆中风景区大门口牌坊的石柱上,每一个到隆中的人都会读到它。它告诉人们:自杜甫以后,文坛便开启了“怀亮诗”的创作。 

    短暂的宋朝依然尊崇孔明。孝宗淳熙十三 年(1186)春,62 岁的陆游赋闲在家乡山阴。他是从京官的位置上被秦桧排挤下来的。面对破碎的山河,想到中原苍生不幸,诗人的郁愤之情喷薄而出,提笔写下《书愤》:

    早岁哪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 

    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 

    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 

    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!

    这堪称千古绝唱的最后一联,既是在感叹自己没有亲自收复中原而留下无穷遗恨,也是在谴责朝中没有像诸葛亮这样坚持北伐的人。 

    从唐到宋,骆宾王走了,杨炯来了;李白走 了,杜甫来了;岑参走了,白居易来了,然后是刘禹锡、元稹、章孝标、李商隐、杜牧、罗隐、雍陶、温庭筠、胡曾、李九龄、王安石、曾巩、苏 轼、叶士能、陆游、文天祥、范成大、朱熹…… 曲指一算,600 百年间,知名的大文豪们都以诸 葛亮为题写过诗文。这些诗文,有的赞扬诸葛 亮卓尔不群、算无遗策的智谋,有的赞扬其鞠躬 尽瘁、死而后已的精神,但更多的,是在赞咏他与刘备之间“君臣遇合”的良好关系。这些帝制时代的文人、达官们,通过诗歌寄托理想,书写愤懑,给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。 

    元以降,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拜继续沿袭。 他的政治主张、思想主张、军事主张、操行品德,都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、崇拜者。郝居中、 阿鲁威、查德卿、高户、杨基、杨慎、唐寅、王 祎、何景明、赵宏恩、王土禎、舒位、陈恭尹、魏际瑞、许孙荃、冯廷櫆、刘师恕、刘震、任兰枝、 顾图河、刘献廷、凌如焕、翁荃、唐孙华,以至近代的黄炎培、董必武、郭沫若等人,均以诗歌向诸葛亮致敬。 

    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摄影 / 邓少宏

    得地利之便,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到襄阳上任的官员,一定会到隆中谒拜,修修草庐故居, 写写怀念文章基本是不成文的规定,如唐宣宗 大中十年(857)的襄州刺史、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,明宪宗成化初荆南道的观察使吴绶,清雍正七年 (1729) 襄阳府事尹会一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对诸葛故居的修缮更是不遗余力。 也正是由于这种接力,诸葛故居才能历千年而不毁,给华夏民族保存了一处人文风景。

    古城千年爱未衰

    诸葛亮永远想不到,他对襄阳的影响有多 大,大到在两千年后,从意识形态,到城市建 设,再到人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大家都还生活在 他的光环下,打个不恰当的比方——他似乎就是这个城市的定海神针。 

    他待过的古隆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 5A 级旅游景区,也一直是襄阳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,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,地位已经到了 “不到隆中就等于没到过襄阳”的地步。与它相映成趣的另一个风景区是黄家湾。像一位贤惠 的女子静静地站在夫君身后,黄家湾垂手而立在古隆中风景区以西 5 公里,相传这里是黄承彦的故里。黄家湾三面环山,植被茂密,风景优美,有一条小山冲直通隆中风景区。住在这里 的人们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:诸葛亮当年娶亲走的就是这条小道。 

    从隆中西南行五十公里,就到了当年水镜先生隐居的白马洞。襄阳人懒得理会《三国志》 里徐庶荐孔明的历史,反而都津津乐道说是在这里,刘备向水镜先生求教,先生沉默不语,许 久,方郑重地说“卧龙、凤雏,得一而安天下”, 说这才有了后来的“三顾茅庐”以及天下闻名的隆中对。 

    政府乐得看见老百姓这样喜爱诸葛亮,顺水推舟地把诸葛亮立为襄阳的“文化大使”、“旅游大使”。于是,1993 年,襄阳市人民政府、襄阳市委联合推出了大型文化活动节日——诸葛亮文化旅游节。此后这个文化节每几年办一次, 它以一种古老但不迂腐,活泼但不失庄重,热闹但不轻浮,精彩但不纷乱的姿态,把三国历史文化呈现给了全球的游客。 

    官方的态度得到了全襄阳的热烈追捧,大 家都想着怎么才能与诸葛亮联系起来。于是, 原来的襄樊市 32 中学改名诸葛亮中学,它的校训直接用了诸葛亮诫子的话“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”;原来的泥嘴镇,因为地处隆中风景区周围, 就把名字改成了卧龙镇。 

    旧的名字都能改,那新的建设呢?于是,樊城区长虹北路中段的一个占地 106 公顷,集文化、体育、娱乐、会展、商务、公寓、公园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市民广场,被命名“诸葛亮广场”。 广场的中央,耸立着一尊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 设计完成的诸葛亮紫铜雕像。诸葛亮昂首挺胸, 右手执扇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英俊潇洒,儒雅智慧。还有“卧龙大道”——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轴线,也是襄阳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; 更有“卧龙大桥”,不过说起这个桥,可不是政府命名,而是市民自发投票的结果。

     襄阳诸葛亮广场 摄影 / 叶强

     

    若是外地游客,游完古隆中、黄家湾,然后驱车卧龙大道,经过卧龙大桥,最后来到诸葛亮广场,这一路走来,你会发现,在襄阳的街道上,会时不时冒出一个或大或小的、写着“卧龙”或“孔明”字样的宾馆、酒家或商店。你会感慨:没有哪一个人会这样被襄阳人牢牢记着, 而且天天挂在嘴上。 

    但这还不够,这只是人们缅怀诸葛亮的外 在表现,大而粗犷,你还未看到它的细微之处。 

    走进老百姓的生活,每天的餐桌上,必不可少“孔明菜”。它又名襄阳大头菜,相传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时,每当寒冬腊月,他就把大头菜切丝凉拌下饭,但一次出门访友,数天后回家见没吃完的大头菜并无异味,还且还又脆又嫩,非常 可口,立即悟出了其中的奥妙。从此襄阳人效仿孔明,忽来已是两千年;还有“月英醉”,是以他夫人命名的一种甜酒,度数低,易下口,但味道之缠绵热烈,让人难忘,当地童谣:黄酒黄, 幽兰香,月英醉,月英酿。醉了孔明诸葛亮,醉了孔明诸葛亮…… 

    襄阳城的大、小北门外,前有浩荡的江水, 背靠高大的城墙,是市民休闲、纳凉的首选场所。很多时候,你会看到一盏盏纸糊的灯笼从码头上升起,飞向高远的夜空。它们叫“孔明灯”,源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山里时,利用风向制成纸灯笼,系上求救的讯息而脱险。今天的人们用它来怀古,来祈福。没有星河的夜空, 一粒微光慢慢升腾,像极了历史深处的诸葛亮。 孔明灯最终会油枯灯尽,然后在某个地方坠下来,让你不由得想起五丈原的夜空中划过的那道流星。

    何必要辩襄阳、南阳

    在古隆中风景区武候祠的门前,侧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头,上面刻着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题词:“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,在襄阳城西二十里,北周省邓县,此后隆中遂属襄阳。” 

    这块石头放置的背后,是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没有料到的:为了他的一个隐居地,襄阳、 南阳两个城市竟然争论了好几百年。 

    争论的源头来自他的《前出师表》。文章有 段话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……”这“南阳”二字,便如天雷勾动了地火。早在明朝,南阳方面就认为诸葛亮隐居地在今天的南阳,具体地点是卧龙区卧龙路 766 号的卧龙岗。 

    为了这位名垂千古的大人物,南阳和襄阳打起了笔墨官司。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,襄阳分别在武汉、北京、上海、成都邀请全国一些著 名的史学家、历史地理学家,举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讨论会,以寻求学术上的支持,经过综合分析和多方论证,大家一致认为在襄阳隆中,这就有了 1990 年 3 月谭其骧先生的慷慨题词。 

    1976 年 5 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、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《诸葛亮小传》一书,就认定南 阳卧龙岗是纪念地,襄阳隆中是躬耕地。该书第二章《躬耕南阳》指出:“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,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”,“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”。1987 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《武侯祠简介》也说:“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(今湖北襄阳附近)”。还说:“(南阳)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……等,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。” 

    斯人已远,山高水长。两地长达几百年的争论中,学术证据浩若烟海。襄阳的百姓弄不懂那些深奥的学问,对争论,他们不以为然,只认一个简单的道理:孔明投奔的刘表在襄阳,他的一圈 人际关系都在襄阳,这些都在汉水以南,他怎么会一个人过大江,走几百里,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隐居?大家私下感慨:从古到今,2000 多年了, 行政区划没变过么?那个镇南将军刘弘叫人写下 《祭诸葛丞相文》时,离诸葛亮去世才 70 多年, 他不到卧龙岗而到隆中祭奠,难道是昏了头么?

     放飞孔明灯 摄影 / 邓少宏

    跳出没完没了的纷争,站在千米的高空来俯瞰襄阳和南阳:一片平整、开阔的广袤土地上,东边,桐柏山护卫;南边,大巴山余脉和大 别山雄峙;西边,秦岭耸立;北边,伏牛山崛起; 土地的中间,丹江、淅川、唐河、白河等众多河流以万水朝宗之势奔向汉水,河水所经之处,土 地肥沃、物产丰富——这是中国的腹地,赫赫有名的“南襄盆地”,“西邻关陕,可以召将士;东达江淮,可以运谷粟;南通荆湖、巴蜀,可以取财货;北拒三都,可以遣救援。”在汉末,它更是荆州从容自保的根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是南襄盆地和汉水,养育了襄阳和南阳;也是南襄盆地和汉水,成就了诸葛亮。 

    套改一下道光年间那位湖北籍南阳知府顾嘉蘅大人的对联:家住汉水,原无论山南水北; 名高天下,何必辩襄阳南阳。

    选自《中国三峡》杂志2019年9月号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